赵伟杰:研学将成为学校教育新形态

2021-04-06

在教育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培养。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的赵伟杰老师是河南省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积极推进学校研学教育的践行者和研究者,是河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他把课堂知识和研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研学不只是把学生带到校园外面,更要有目的和针对性,做到知行合一。

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拥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赵伟杰老师,非常注重教学研究,在地理教育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赵老师有自己的秘密法宝!

第一是把影视资源融入到地理教学当中。“地理学科研究的基础内容是全球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演变,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会选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地理纪录片,截取一些内容引入到课堂,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把影视资源巧妙的和课堂知识相结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值得学校、老师学习和借鉴。赵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一些有关地理的纪录片,如央视《远方的家》系列、《列国图志》、《行星地球》、《航拍中国》、《话说长江》等。

第二是组织学生成立地理社团,进行校外实地探究学习。组织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对地理兴趣比较高的学生成立社团,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探究学习。郑州47中的校园环境非常优美,空间也很大,为学生们开展室外活动研究、开展地理观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或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国家倡导的研学旅行活动,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教学模式。

第三是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地理大阅读”是赵老师在教学上做的新尝试。想要提高学科知识,单纯的依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选取优秀的辅助读本,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不仅有大量的图片、生动有趣,文字内容也专业、权威,因此是赵老师推荐的大阅读的首选刊物。除此之外,《这里是中国》等优秀图书也可以作为地理学习的辅助材料。

校本教材编写要有针对性

走进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图书馆,发现里面干净整洁,优雅舒适,书盈四壁,最具特色的是里面放置着学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许多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顾名思义就是结合本校老师的特点、专长来编写的辅助教师教学的课本。提起校本教材的编写,赵老师兴致勃勃地讲了起来,《高中地理室外探究活动课》是他三年前组织老师进行梳理编写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地理室外课的教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课本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当中,寻找适合上室外课的地方,组织学生们走出去考察。

针对编写研学类的校本教材,赵老师建议:第一要清楚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是什么年龄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室外研究、实践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设计;第二要有明确的研学任务,在确定研学线路前要进行实地考察,不仅要注意线路的设置是否安全、可行,还要重视时间因素,合理安排好行程。

研学活动不能漫无目的去进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走出校门的研学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种全新的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赵伟杰老师提到:研学是整个育人体系课程建设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研学要紧密围绕学科主干的知识选取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在研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研学活动不能漫无目的去进行。

“阅历是没有办法替代的”,我们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却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研学恰巧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开了一扇窗。走出校门,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与人相处的技巧、能力。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讲解能力等。

研学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和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学校周边有非常好的一些值得去看、去研究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刚好和高中地理课本内容相吻合”。讲到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会带领学生到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看一看,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是很好的自然地理研学基地,郑东新区CBD可以进行人文考察…

分析了校本教材的内容之后,赵老师推荐了郑州附近几处适合地理研学的基地:嵩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非常完整地保存了若干亿年来的地球沧海桑田变化构造遗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河南位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黄河水文、黄河文明是很好的研学主题,黄河博物馆和黄河地质公园都是很好的研学基地。

以单一学科为主,鼓励多种类别课程相融合

研学旅行是与课堂教学互补的实践学习,是行走在现实场景“手脑并用,情知一体”的浸润性、体验性学习。

学校教育是以多种单一学科传授知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研学旅行也应该依靠学校单一学科的特点来设计课程。

“相比较而言,单一学科比综合学科更容易设计研学课程,因为学科内容比较单纯一些,更加有针对性。”赵老师建议进行单一学科的研学课程设计,首先要对课程标准、学科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国家的学科课程要求设计可实施的线路和研学任务。

与此同时,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也在要求中小学课程在反映学科知识的同时,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而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也要注意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上有所革新,走出一条“以主题式综合实践为载体实现多学科整合”的成功之路。

研学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形态

提起研学,赵老师介绍到:研学活动在河南地区正在逐渐稳步推行,省里在今年9月刚成立了“河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中心”,研学基地的评比活动也即将开展,通过评比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助推研学的发展。

研学旅行正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这种大趋势,超越学校和课堂的局限,让中小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这不仅是我国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的创新形式,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

可以说,研学旅行改变了我国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是对现有教育形态的一次革新。在学习情境上,研学旅行使课堂由固定封闭变为动态开放,由校内搬到校外。在学习方式上,研学旅行将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多维度目标进行整合。

研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第一要有整体统筹的思维,一次出行涉及交通、餐饮、住宿、景区等多方面,赵老师表示,在进行研学推进、研学实践活动当中需要众多部门共同研究此事,最好形成一个组织机构,形成部门的合力。第二对省内典型的研学基地进行筛选、重点打造,通过研学专家或者研学机构遴选若干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研学基地,满足学生室外研学的需求。第三,学校的管理层以及老师要重视研学的作用,敢于把学生带到校园之外开展研学活动。



分享